青年律师成长:行以知道
2025-03-31
来源: 北京中银(泸州)律师事务所
律师,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职业。律师实践,有如游泳,光有理论不下水去,或者下水去游不会,最终只能是空谈专家;律师实践,亦如驾车上路行驶,掌握了驾驶理论取得驾驶资格证书,而不敢上路行驶的人大有人在。世上很多事,从“知道”到“做到”,确有一段距离。
律师实践,分为实习和执业。
《律师法》规定,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,要申请律师执业,还得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满一年,经律师协会考核合格,方能取得执业证书。有专家认为,实习时间过短,不利于实习律师成长,也不利于行业发展,建议在新修订的《律师法》中延长实习律师的实习期限为2年,足见实习的重要。
为什么法律要如此规定申请执业律师的条件呢?律师与医生一样,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。尽管两个职业分属不同行业,但在以人为本这个终极目标上,两者是一致的。医生应用所学治病救人,律师应用所学维护合法权益,都是为了人的生命、健康与自由。有点不一样的是,律师除了关心人本身外,还要维护当事人的财产权益。也就是说,律师执业事关委托人的生命、自由以及财产,责任重大!
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法律人,要取得执业证书,进行实操,国家要求通过实习 “这座桥”,在这座桥上试验一年,试验合格后过桥实操,试验不合格退回去。这与医生通过临床实习考核合格方能操刀给病人动手术是一样的。
实习的目的,简单讲,就是实习律师了解律师行业职业道德和执业规范,将所学基本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,理论结合实践,应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涉法问题。
笔者曾带过六届法学系的实习生,每届历时半年。所有实习生在实习期间,需要完成阅读卷宗、旁听庭审、接待咨询、模拟法庭等项目训练,并按以下规程进行实训。
第一,厘清案件事实。一个案件发生了,事实本身我们称为客观事实。对于客观事实,受认知能力的制约,大部分案件都无法得以还原。侦查员、公诉人、审判员以及辩护人、代理人等法律人对案件的认识,均是事后认识,统称案件事实。怎么认识呢?要以证据为依据,按法律规定的证据规则,按合乎逻辑和常识的方法进行判断和认定,千万不能主观臆断。这是第一步,培训实习生养成依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习惯和思维方式。
第二,明确争议焦点。刑事案件,控方和辩方的主张是对立的,民事案件、行政案件,原、被告双方的主张是对立的。要弄清楚,双方的争议是事实上的争议,还是程序上的争议,是行为性质上的争议,还是法律适用上的争议。引导实习生准确归纳一个案件的争议焦点,抓住问题的要害进行思考。
第三,形成自己的观点。作为法律人,对参与的案件,必须有自己的认识,不能拒绝判断。如果你作为这个案件的裁判者,你是同意原告的观点,还是同意被告的观点,或者你有不同于原、被告双方的观点,需养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习惯。
第四,论证自己的观点。法律人要养成一个思维习惯,所有认定都要有依据。这就要求实习生,分析证据,查找法律,研究法理,检索案例,做到有理有据有节地论证,而不是高谈阔论,强词夺理。
第五,组织讨论,模拟法庭。在经过前期的事实归纳、焦点明确、主张形成、论证观点等环节的认真准备后,并不代表自己的认知就正确了。这时实习生们聚在一起,讨论、辩论、模拟法庭,进行实战演练。“三个臭皮匠,胜过诸葛亮”,经过大家对案件的所有证据、程序、事实、情节、性质、法律适用等展开充分辩论,训练和提升实习生的认知方法和实务技能。
实习期满,通过律协组织的考核,完成从实习律师到执业律师的过渡,带着鸿鹄之志,怀揣律师执业证书上路了。
有了律师证,标志着你律师人生的开始。结局如何,在指导老师的指引下,还要靠自己的修为和造化。
律师靠案源生存,有如鱼儿离不开水。以笔者的亲身经历来看,律师拓展案源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。
第一阶段:守株待兔、大海捞针。
任何人都有法律服务的需求,最先知道你成为律师的是你的亲人、同学以及朋友圈,最先找你咨询法律问题的,通常就是他们以及他们的亲人、朋友等。当他们遇到的法律问题需要诉讼的时候,会非常小心谨慎。说不定,刚咨询了你,转身又去咨询另外的律师了。“嘴上无毛,办事不牢”成了他们的衡量标准。他们看到,你实在过于稚嫩,承担责任的能力还很弱,实在不敢委以重任。
于是,你尽可能多地接触人,不断参与社会实践,接受咨询,争做公益,做普法宣传,送法进社区、进企业、进校园、进军营,到援助中心去受领法律援助案件,参加各种公益值班咨询。“只管耕耘,不问收获。”
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,每十个咨询中,可能会有一个伯乐,信任你,把事关身家性命的事托付给你,恭喜你,你已经很幸运了!这样坚持二、三年,解决基本的生存,养活自己就没有问题了。
有的律师坐在办公室里,喝着茶,吹着空调等案子,结果是,等了几年,都没有一个案子找上门来。时常问苍天,悲叹英雄无用武之地,甚至愤世嫉俗,怀疑人生。
第二阶段:上山打鸟,遇啥打啥。
通过第一阶段的煎熬,已掌握了基本的执业技能。尤其是在取得几个胜诉判决之后,信心实足,自认为可以成长为大有作为的法律人,誓为他人辩冤谤白,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,维护社会公平正义。
有了信念,每天用初恋般的激情对待工作和生活,社交圈越来越大,积累了人脉,知之者倍涨。更重要的是,获得了信任。于是,咨询量剧增,咨询转换成案源的比例见涨。不管刑事、民事、还是行政,不管诉讼还是非诉,来者不拒,统统拿下。晚上加班加点研究,赶写文书,白天提着包包,搭乘各路交通,全国各地到处跑。但始终不忘初心,每一个案件之于当事人,都是他或她的人生,马虎不得。
通过“饿其体肤、劳其筋骨”式的磨砺,你迅速成长,激情满怀,“到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”之意油然而生。
第三阶段:海中钓鱼,自主选择。
市场是无限的,是汪洋大海,但人的能量和精力总是有限的。海中的鱼有千千万,市场里的案源丰富多彩,你永远也办不完,你也不可能样样精通。到了一定时候,如果仍像“蝜蝂”一样,“遇物则取而负之,虽困不止”,案件多了,压得喘不过气来,也无法保障案件质量。
这个时候你需要组建团队,团队的组建,实质是团队成员之间明确各自权利、义务的契约合作。有的长于营销谈判,有的长于研究分析,有的长于文书制作,有的长于出庭应变,组合起来,可弥补单打独斗的短板,保质保量、高效地完成繁琐冗长的法律事务。
团队发展到一定时候,还需要专业化。一家律所可是综合性的,但团队要专业化。就像三甲医院,既要设立综合门诊,也要设立专业科室。形成专业团队,就可以在市场里挑选适合自己专业的案源了,这也是当下知名律所的主要运营模式。
今年我所的重点就是做好专业化建设,律师们按“每周一小课,每月一大课”进行实训,一是把既有业务做深做细做实,做好“清单化、流程化、标准化、规范化”四化建设;二是研究“产法协同,以法护产”,围绕重点产业进行研究学习,储备新知识,拓展新业务。率先以白酒产业法治研究为契机,推出白酒产业法律服务产品。我们要做到每案有书面小结,每次培训研究要有书面成果,在公众号专栏公开发表,年底对律师的考核、评优选先,将以律师的实训成果为重要依据。
律师是一门技术活,要有工匠精神。律师事业的发展,需要传承。团队的组建,让年轻律师在团队里实践,解决了年轻律师“找米下锅”的困境,也让年轻律师在办案实践中学会拓展案源,“在游泳中学会游泳。”年轻律师成熟了,又培养更年轻的律师,周而复始,代际相传。
还有一点必须强调,案源虽然重要,但急不得!坚守法律底线是律师健康成长的保障。这个底线既包括对服务质量的高品质要求,对律师职业操守的严守,还包括对法律的敬畏,对客户与案源的拒绝与选择。
基于前述,律师成长的关键要素在于实践。如果你暂时还没有案源,无法参与办案实践,那就融入团队吧,跟着“走”,跟着“游”,不知不觉,你就会了。
作者简介:
李 强 北京中银(泸州)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,民建会员,西南医科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研究生实践指导教师,泸州市律师协会副会长,泸州市新联会副会长,泸州市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,泸州市总工会法律顾问,泸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,泸州市市委市政府法律顾问,泸州市监委首届特约监督员,泸州市政协委员。曾获泸州市十佳诚信律师、泸州市首席法律援助律师、泸州市接待群众来访优秀律师、泸州市首届青年优秀律师、四川省优秀律师、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。
上一篇: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Diego Mejía-Lemos副教授到我所访问
下一篇:没有了